(通讯员 张小雨 杨良虎)从零散零件到翱翔农田的智能无人机,我校电信学院“平步青云”团队历经100余天的技术攻坚,突破重重技术壁垒,完成了项目模型机从组装到成品的全流程自主化实践。这一过程不仅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汗水,更展现了科技创新的“硬核”精神。

从图纸到现实:组装初期的“拦路虎”
“一开始,实验室里堆满了电机、螺旋桨、传感器和电路板,像一座‘零件迷宫’。”团队队长任浦毅回忆道。组装初期,团队面临的首要挑战是设计适配性问题。由于农业无人机需兼顾载重、续航与抗风能力,团队在电机功率与机身轻量化之间反复权衡。
多次试装后,无人机因重心不稳在首次试飞中倾斜坠地,螺旋桨断裂,外壳损毁。“失败是常态,但数据不会骗人。”团队连夜分析飞行日志,发现核心问题在于动力系统与机身结构匹配度不足。团队重新设计三维模型,引入碳纤维复合材料减重,并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定制高扭矩无刷电机,最终将机身重量降低15%,动力效率提升20%。

“软硬兼修”:代码、电路、传感器与智能检测的融合突破
在“平步青云”无人机的研发中,团队不仅攻克了硬件组装与飞控系统的技术难题,更通过智能虫情测报装置等核心专利的研发,将人工智能、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深度融合,为农业病虫害防治打造了一套“精准感知-智能决策-可信存证”的全链条解决方案。
智能虫情测报装置:田间装上“火眼金睛”
传统虫情监测依赖人工巡查,效率低且误差大。团队研发的智能虫情测报装置,通过多光谱传感器与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田间害虫动态,结合农业数据时空分析模型,首次实现了虫情“AI诊断+趋势预测”的双重突破。
“平步青云”团队的成功,是电信学院在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领域的又一里程碑。随着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,无人机技术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引擎,而平步青云团队正以实践书写着科技助农的新篇章。